各位伙伴大家早
四點鐘就驚醒上電腦,回些信又上了宜人的部落格先雲遊週六的旅程。。。覺得還是想和大家請問昨晚上課的內容。
不是說要『無痕』嗎?為何業主『開發』臺灣各偏遠地區的美景?
我是新人、也已經很久沒有機會上郊山以外的山,只記得當初上山時的感動。山路崎嶇不好走,當時很慶幸有好的身體,才能上山享受山野樂趣。
但是聽完課,我很痛心。
所有人都能上山是好的嗎?他們有對山的崇敬與敬畏,他們能愛護山林環境嗎?現在能克服困難一步一腳印上山的人,高比例是環境的愛護者,可以比較放心。但讓所有人都能像爬郊山一樣,山路不再『保有原始樣貌』不再崎嶇難行,為了所有人能上山的概念,這好奇寶寶很難理解。因為崎嶇是自然風貌,人為用外來物,不管是水泥、外地的鵝卵石、碎木削去鋪路面,有多少外來的微生物、孢子會被帶過來?對環境又會有怎樣的衝擊?
好奇寶寶因為因為職場忙碌及体力衰退的關係,很久不爬山了,也沒聽過無痕的名詞。但是不是說除了腳印一切都不留下,只能帶走您的相片與美好的記憶?
好奇寶寶可以請問這樣開闢登山步道,雖然請了專業景觀設計師,精心設計,以『人』有限的知識,能完全理解大自然的運作嗎?外來的物料對整片山林,有何影響呢?不要提還有怪手進來施工。雖然老師很貼心的請施工單位將怪手解體運進去,但是他還是怪手,他在裡面作什麼?有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樹種,真的可以認為不需要呵護?
白海豚剩下不到100隻,一位大家寄以厚望的生態學者竟然能為開發業者,設計出要訓練白海豚走廊道的天才計畫。。。。另人痛心,所有我們的知識經驗,都為了服務開發自然、牟取經濟效應而服務的必要?但是如果不是如此,人又哪裡去謀生?
打字到此,好奇寶寶只有停下手指尖的動作。掩然嘆息。。。也許有人還不知道,我,一位白髮斑駁的老嫗,卻在退職後,因緣際會上了社區大學公民記者陪力的課,因為凡事問被同學嫌,想想幽默自己一下,取了『好奇寶寶』的暱稱。寶寶現在還不到一歲,如果有冒犯各位,請多多包涵。
正好快六點,寶寶要去買車票了。
白目在這種場合說這些格格不入的話的好奇寶寶 請不要給我衛生眼
@@@@@@@@@@@@
感謝您的分享與省思,
對於不同的環境行動,我們都該不斷保持著這樣懷疑、檢討的精神,
如此,對環境以及運動本身,才真能越來越好,
對民眾的影響也才能經得起考驗,根深蒂固。
真的非常謝謝您勇於提出疑慮。
確實,你的問題過去也一直有夥伴提出,
前一陣子地球日也在舉辦了一次步道工作假期,
當時也有資深的荒野志工提出一樣的想法。
後來我也做了一點分享以及北藝大服務學習學生製作了一個短片,
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KBZ_prRWZZg,供大家參考。
我想可以歸納出幾點不同,包括:不同施作的地點、不同施作單位以及配合的管理方式
好奇寶寶所擔心的較原始的山林,多可能是因為政府要發展觀光遊憩等,
因此會發包工程單位去做步道,這個部份比較像是昨天老師所提出的案例。
在顧問公司的角度來說,可能會礙於一些因素,目前還無法像我們完全以人力來手做步道。
而像這樣的工程顧問人員,
他們更是重要的第一線,也是我們更要多多影響與鼓勵的對象。
如果有更多像耀興這樣有環境意識的工程人員,
持續不斷地求進步,並落實到他們的規劃施作中,
那麼一方面對環境的破壞絕對會減少很多,
另一方面甚至能設計出更友善,讓人和自然可以共存的工法。
而您提到吸引越多人就會造成更大的破壞也是一點也沒錯,
這個部份國家應該要有總量管制的辦法,
就像我們爬高山都要申請入山證以便管制等等方式,
可以從管理面來檢討。
另一個部份是例如期中旅行地點-大崙尾山這樣的郊山,
如果大家有注意,應該就可以發現一座山上步道像蜘蛛網一樣分佈(我誇張了啦XD),
有很多民眾撿拾廢棄材料修築的步道,也有更多的政府德政施作的花崗岩鋪面等步道…
而像我們這樣喜愛山林環境的登山客,很多就是因為喜歡親近自然,
所以通常不會走那些不自然的步道,而會自己走出自己的步道。
但是郊山很難管制,一到假日就是人潮,
只要有路跡,就會有人跟著走,本來自然的泥土步道就越走越大…
一旦遇到下雨溼滑,可能就會有人投訴,要國賠,要求要像四獸山…
政府不得以只好再做工程,如果又發包到便宜行事的工程單位,做出不友善的步道,
那麼登山客自然又會走出另一條他們喜歡的…
如此惡性循環下去……
而您說可以維持原來難走的樣子,自然不善於登山或下雨時就不會有一般民眾去走,
但是事實並非如此。
週末你們到大崙尾或許可以看到有的步道上的樹,因為為了要扶助行走,
下面的樹皮都被磨損光了。
或是為了不踩路中泥濘積水的地方,而走在旁邊的植披上,
而將步道越走越大條…
我認為
只要有人活動的地方就會有干擾,就會影響棲地狀態。
而自然步道的施作,是為了維護這個地方避免因為人為活動而讓破壞越來越大,
例如:因踩踏而造成路面侵蝕,進而導致積水、沖刷與樹根裸露等問題。
如果藉由自然步道的施作,可以維持保有棲地原有的狀況,
那麼將是人與自然的友善互動,不會因為我們喜歡親近反而造成傷害。
這也是我們長期在推廣自然體驗與教育上面臨到的問題,
所以這樣的工作應該是我們所樂見的。
至於施作方式、材料選擇等等,則是技術層面的問題,這是可以討論的。
相信大家都保有愛護自然的心,可以像山一樣思考,
想必設計出來的步道一定也會很好的:)
另外還有一些古道的修築,就是期末旅行我們會做的。
不但是生態環境,更保有文化歷史的傳承。
所以我們辦理這樣的培訓課程,一方面是希望有步道工作的人力挹注,
更重要的也是希望這樣對環境尊敬以及愛護的觀念,可以藉由您們影響更多的人,
讓大家知道人和自然的共存方式,還有更好的選擇。
最後附上一段影片以及採訪,供大家參考。
若大家有興趣可自行上網路搜尋步道、徐銘謙…等關鍵字,
更了解手做步道的意義。
2008 開卷好書獎BV:徐銘謙-地圖上最美的問號
http://blog.chinatimes.com/openbook/archive/2009/01/09/366587.html
以上分享
再次感謝大家一起加入守護環境的行列喔!
留言列表